分类: e站推荐加速器

无处不在、改变你生活的AI人工智能,语音助手、手机人脸解锁图像识别…。

ChatGPT 掀起生成式 AI 运用风潮!带动 AI 股票型基金绩效狂飙逾 20%

全球金融市场今年来再度以超乎预期的表现,带给投资人对於全年行情的乐观期待,第一金投信指出,年初至今全球股市表现,像是复制 2021 年的多头走势,科技股全面演出修复行情,最值得留意的亮点是 AI 人工智慧与机器人自动化等新技术运用,带动海外股票型基金前三绩效狂飙 20%。

第一金投信表示,这也呼应 ARK 投资元月底最新发布的《BIG IDEAS 2023》,点名人工智慧、公众区块錬、基因多体定序、能源储存、机器人自动化等五大领域将引领未来科技时代,其中人工智慧更是今年最重要的成长催化剂。

根据 Bloomberg 资料统计,这波强势上攻的指数包括费城半导体指数、标普 500 指数类股表现如通讯服务产业、资讯科技,以及 Robo Global AI 人工智慧、机器人自动化等产业指数,涨幅皆在两成上下。

统计数据指出,2021 年全球金融市场一涨成名的方舟系列基金,今年以来也有多档基金再度飙出三至四成的涨幅,而这波涨幅最大的亮点,还有降价求售的电动车龙头 Tesla,从年初股价低档反弹以来涨幅更已突破七成。

第一金全球 AI 人工智慧基金经理人李坤宪指出,元月份在美国举行的 CES 消费电子大展,出现更多 AI 赋能的产品,例如 AI 烤箱、智能冰箱、自驾婴儿车等,而人工智慧 ChatGPT 更是爆红,让 AI主 题有个亮眼的开局,引领半导体、自动化、电动车等股价狂飙。

李坤宪说明,未来生成式 AI 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Open AI …

俄罗斯派机器人进战区,称可摧毁德国及美国坦克

俄乌战争仍紧张,俄罗斯近日又宣布将派机器人加入战争,称可摧毁乌军的德国及美国坦克,预计 2 月便会交机至防空区。

俄罗斯高级研究基金会(Advanced Research Foundation)和科技公司 Android 宣布推出机器人 Marker,可摧毁德国及美国提供的豹 2 型及 M1 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俄罗斯军事顾问特别小组组长 Dmitry Rogozin 表示,Marker 受侦察训练後便会加入战场,预计 2 月进入防空区。Marker 使用控制系统的电子目录,透过可视区及红外线区自动辨识敌军,以反坦克导弹攻击美国及德国坦克。Marker 重约 3 吨,有先进自动运动及模组化视觉系统,并由神经网路演算法处理资料。

  • Wi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war robots’ be part of the next stage in the war in

机器人运送手术器械!工研院联手中国附医为「超高龄社会」做准备

工研院与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今日签署合作备忘录(MOU),共同打造应用於中国附医的顶尖医院机器人服务,以手术端、服务端两路并进,分阶段提供智慧手术、物流、感染管制清洁等解决方案,未来还将扩大应用 2025 年底启用的「台中市立老人复健综合医院」。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院长周德阳表示,新冠疫情爆发三年来,全球医疗型态发生巨大冲击与变化,医院隔离措施需求快速增加,但是照护病人的品质并不能减少,同时还需确保医护人员的工作安全,维系医护宝贵资源的有效运作。

周德阳指出,智能医疗加入长期照护迫在眉睫,中国附医导入业界机器人的智能服务,用在医院抢救生命分秒必争的急诊处,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快速、确实的消毒清扫,并启动智动化补充卫材,减少人力点班的时间成本,让急诊医护同仁可以集中人力与时间,回到抢救病人身上。

护理部门方面,周德阳说明,手术所需的包盘、包布及冲洗伤口药水需求量极大,每日约 250~270 趟次,导致人员转送搬运过程易造成职业伤害,有了智能机器人协助运送手术器械,不仅能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伤害,还能有效追踪管制物品流向,提升医疗效率。

周德阳补充,医院机器人能 24 小时在手术室与负压病房等场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减轻医院人力负荷,提升感染控制品质,进一步保护病人安全。

工研院副院长张培仁表示,工研院预计整合国内科技大厂的技术量能,例如医材制造商镱钛科技子公司瑞钛医材、广明光电旗下子公司达明机器人,透过生医、机械、光电等跨领域技术整合,从需求确认(check)、任务选定(choose)、建立(create)运作模式,累积智动化应用成果。

根据市调机构 Market Research Future 在 2022 年底最新报告指出,全球医疗机器人(medical robotics)市场规模将在 2030 年成长到 7,000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 15.8%。

工研院与中国附医将分阶段合作,逐渐扩大智能医院应用范畴,第一年在服务方面,应用自主移动机器人於急诊与护理部门,针对手术室、急诊室、隔离病房等区域,提供物流、感染管制清洁、医疗行政效率等精准解决方案。

手术方面则选定骨科、神经外科合作,辅助医师精准掌握病灶位置;第二阶段陆续应用其他智能科技於中国附医各部门,第三阶段再扩大应用在 2025 年启用的「台中市立老人复健综合医院」,打造高规格 AI 智慧医院与长照智能服务。

「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搭配光学与视觉感测,具备三大特色,第一高智能,导入时免设轨道或标记,即可智慧运算出最佳行动路线;第二高自动,能自主避开障碍、随时待命;第三高防疫,在高度要求感染管控的场所使用,具高度防疫保障。

「手术机械手臂导引系统」具有三省优势,第一省时,节省手术前准备时间;第二省心,藉由导引系统提高精准度,患者安心;第三省负担,有别於传统手术过程需拍 200 多张 X 光片,使用「手术机械手臂导引系统」仅需拍 2 张,大幅减轻辐射剂量。

(首图来源:工研院)…

近千人受惠!「肝部分切除术」等 17 项达文西手术费纳健保给付

中央健康保险署今日宣布,通过「肝部分切除术」等 17 项达文西机械手臂辅助手术,手术费得比照健保胸(腹)腔镜手术项目申报,民众将仅需负担达文西相关医材费用,预计最快 2023 年 3 月 1 日公告实施,推估近千人受惠,未来面对相关手术可多一种术式的选择。

健保署长李伯璋表示,医疗科技日新月异,有限的预算选择较有价值的新医疗科技纳入健保给付,为目前健保署面临的重要课题,部分病人确实对达文西手术有临床需求,医师可藉由达文西机械手臂辅佐执行精准的切除、修复和缝合,降低手术风险。

健保署为维护达文西手术执行品质,订定执行医师专科别限制、要求医师须经训练,并由特定学会认证後方可执行达文西手术,未来将规范医疗院所执行 17 项达文西手术,应在申报费用後 2 个月内上传术後 14 天内是否发生不良事件、术中出血量等手术及疗效资料,以利後续临床实证追踪。

达文西手术近年常用在泌尿科、消化外科、胸腔外科等科别临床治疗,但相较传统手术昂贵,原本只有先行同意具安全及疗效实证、执行医师学习曲线纯熟的「达文西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及「达文西机械手臂部分肾切除术」手术费得比照健保腹腔镜手术项目申报,相关医材仍由民众自费。

如今「肝部分切除术」等 17 项达文西手术,经健保署经医疗科技评估(HTA)评估具安全及疗效实证,实证资料更显示有助於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通过手术费比照胸(腹)腔镜手术项目,由健保给付,减轻民众就医负担。

(图片来源:Intuitive)

美国速食店导入炸物机器人,炸薯条、洋葱圈效率大胜人类

美国速食店开始导入高科技作业。路透社报导,美国公司 Miso Robotics 推出炸物机器人「Flippy 2 机器人」,可自动炸薯条、洋葱圈和其他炸物。

这款机器人有个镜头和 AI 操作的机械手臂,会将冷冻炸薯条浸入热油,再将炸物放进托盘。机器人还能同时执行几道食谱,减少餐饮人员需求。

此外,Flippy 2 有助加速免下车订单交餐速度。Miso 执行长 Mike Bell 指出,当订单透过餐厅系统进来,会自动对 Flippy 下指令。

Miso 工程师可藉大萤幕看到 Flippy 2 工作情形,同步解决任何问题。Bell 表示,有些连锁餐厅已采用炸物机器人,包括 Jack in the Box、White Castle  和 CaliBurger 等。

三间美国大型速食连锁店也导入 Flippy 2,但因机器人抢走人类工作的议题较敏感,所以不愿帮忙广告,但 Bell 认为人类应该最喜欢把速食店工作交给机器人,这样员工就可以做其他事。

Miso 约有 90 …

特斯拉 AI Day 2022:自驾车与机器人的大脑解密

特斯拉 AI Day 2022 今日正式登场,想看热闹的人可能会有些失望,但对於希望看门道的内行人来说,这绝对是一场人工智慧的知识盛宴。

特斯拉 AI Day 2022 如之前预告的,将焦点放在机器人 Optimus 和自动驾驶技术上,不过,这并不是一场「产品发表会」,而是一场「技术展示会」兼「徵才大会」。

「这场大会的目标,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充满才华的人,加入特斯拉,跟我们一起创造新事物,改变世界。」特斯拉执行长马斯克从介绍机器人 Optimus 开始,展示特斯拉的人工智慧技术。

▲Optimus 练习在办公室替植物浇水。

Optimus 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机器人 Optimus 相比之前知名的 Boston Dynamic 机器人,看起来笨拙而粗糙,但马斯克认为人形机器人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被其他厂商忽略了:「制造成本」以及「可以与真实世界互动的大脑。」

「我们预期 Optimus 量产时的价格,大约是 2 万美元,比我们的车子还要便宜。」马斯克指出,Optimus 有明确的生产目标,是要成为特斯拉工厂里的生产力,因此需要大规模量产同时也要控制成本,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们导入了大量的造车经验,运用在机器人上。

许多人嘲笑特斯拉,只是把电脑装在四个轮子上就当做车子,特斯拉反过来引用这个笑话,「现在我们只是把电脑放在两只腿上。」

事实上,Optimus 全身拥有 28 个关节驱动器,使全身能够产生 200 个以上不同角度的动作,最重要的手部,就拥有 6 个驱动器,可以做出 …

程式小白也能当工程师?65%企业将采无程式码转型 No-code如何改变产业生态?

Image Source:unsplash

文/Howie Su

软体人才匮乏导致No-code平台兴起

企业的数位转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软硬整合的时代中,硬体业者如Intel、Cisco、Bosch等积极发展应用软体,避免被软体起家的Google、Amazon等业者掐住咽喉。许多科技业者,如苹果、Google等,也加速发展硬体,如开发AI晶片、打造自驾车等,打造自己垂直领域的生态系。从硬体世界过渡到软体世界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莫过於人才难寻,资料工程师、资料科学家、演算法工程师、领域专家等人才更是一位难求,为解决人才荒的问题,部分软体业者开始打造低程式码(Low-code)、无程式码(No-code)的平台,这种技术一大特点为随插即用(Plug and play),能协助非IT技术相关人员如业务、行销、研发快速上手,着手在建模、资料分析、验证等一系列数据处理的流程。

▲低程式码/无程式码市场规模预期(十亿美元)

Image Source:spreadsheetweb

潜力无穷的发展性带来庞大市场商机

无程式码平台是高速成长的市场,根据Gartner调查,2024年将有65%的企业将采用无程式码平台进行企业转型,而其中的75%将至少部署四种以上平台类型。Global Newswire认为至2030年,平台的年复合成长率将达31%,且整体产业的营收将达1,800亿美元。许多无程式码平台新创在募资上也多有斩获,葡萄牙新创Outsystems总共募得4,200万美元资金、美国的Mendix募得3,800万美元,并在2018 年被西门子收购、另一家美国企业ServiceNow募得8,300万美元,现在已是全球最大企业IT管理工具软体供应商。

在数位转型的驱动下,预期该市场将有越来越多资金与业者投入,各垂直领域企业市场将成为各No-code服务商竞相争食的大饼。在市场分布上,预计在2025年,北美、欧洲、与亚洲的No-code市场需求将快速崛起,智慧零售、智慧制造、金融科技、自驾车,甚至智慧农业的发展都将因无程式码技术的发展降低产业的智慧化门槛。

▲低程式码平台市场(依地域,十亿美元)

Image Source:MarketsandMarkets

新创成为无程式码快速成长的驱动力

软体业者新创擅长用底层自身技术开发无程式码平台,打造各种上层应用工具以解决数据人才不足之问题,这些新创以创造未来软体世界(Future Software Maker)为宗旨,重塑整个软体产业的样貌。如以建立消费者App与网页见长的Bubble与Thunkable、打造声音App的Voiceflow、资料科学工具为主力的H2O.ai、C3.ai、DataRobot、mljar,以及大厂平台如Google Cloud、Azure Machine Learning、IBM Watson等,种类相当丰富。

▲各种无程式码新创纷纷出笼

Image Source:Product Hunt

转型通常意味大量投资成本无法确定的报酬率,无论是设立IT部门、延揽软体工程师、购买自动化设备动辄数百万乃上千万的支出,加上平时进入市场状况已有相当瓶颈,启动难度较大型企业困难许多,对业者而言,选用何种无程式码平台类型并非首要考量,主要重点仍为企业转型原因、目的、驱动力为何。无程式码平台提供业主在数位人力不足时一种解决途径,技术只是工具,重点仍在面临国际情势变化、疫情冲击、客户转单等挑战时,如何确认企业的发展路径与因应之道。

资料民主化的重要促成者

长久以来,资料多掌握在企业手上,企业规模越大,其资料垄断的可能性就越大,许多中小型业者碍於资料的复杂度与取得容易性,较难开发出自身的资料工具,更别谈着要如何转型为资料驱动的企业了。No-code的简洁性从更高角度来看无疑促成了资料民主化,使全民都可以成为资料科学家与数据人才,加上多国政府也开始打造各种公共资料平台,将资料的使用权回归大众。其实从产业到国家,越多资料的开放不一定会削弱组织的竞争力,全民参与的时代或许能产生更多新服务的可能性,也使数据治理的发展更加完善。

Howie Su/促成脑机介面与气候控制!微软、Google争相投入 悄然崛起的「深度科技」是什麽?

Image Source:unsplash

文/Howie Su

深度科技决定未来技术竞争力,落後者将丧失十年竞争优势

当我们正沈浸在元宇宙虚拟世界的想像时,有一批企业正在加紧脚步建立技术壁垒,一种称为深度科技的技术种类正悄悄崛起,深度科技(Deep Tech)泛指革命性,并能实际解决重大工程或科学问题的技术,而非单纯针对消费者提供服务。常见深度科技类别包含人工智慧、脑机介面、量子科学、光子技术、生物科技、先进材料,由於多半还在试验阶段,通常由新创或企业内部/大学的实验室研发,俗称「黑科技」。这些技术有最终有相当高比例应用於国防、太空领域、高阶制造、绿能与先进农业。我们可以想像成,如果没有这些黑科技的加持,元宇宙的奥义不会被解开,也不会有用脑波控制电脑的应用出现。

▲深度科技新创迅速崛起

Image Source:EIT

本身虽不迷人,但应用范围无限

深度科技一词源自於军火工业的实验室,尔後才逐渐涵盖商业应用与社会应用的技术,而近几年才开始快速发展的原因为许多技术之间可以融合与交互应用(如AI+IoT=AIoT)。它最特别的地方是无限的想像空间,技术本身不一定新颖,但在持续的优化下可以影响社会走向,例如当大脑透过脑机装置与电脑连线时,可能可以用脑取代手来遥控电脑,用想的就能打字或执行介面操作,甚至社交。如果读者玩过红色警戒2,对盟军的「天气控制机」应不陌生,运用大气技术加上人工智慧操作,也许哪天能改变气象也说不定。农业科技听起来有点无聊,但现在人造肉、人造食品快速兴起,搭配感测器与智慧供水系统,以後可能能在家里顶楼或停车场内种菜,就地供应食物同时也解决人口过剩问题。这些都只是深度科技几个常听到的应用场景,解决气候变迁,甚至复活古代猛玛象都可能实现。

▲BCG顾问公司定义的深度科技种类

Image Source:twitter/BCG

大公司有企业研究院撑腰,新创呢?

深度科技其实存在一种技术不对等:大型企业的资金与人才吸引力相当充沛,有些甚至直接设立专责研究院负责。例如Google Research、脸书AI研究院、微软研究院等等,这些大型研究机构拥有近乎无上限的预算,并且能透过与学校合作取得仍处於实验室中的新科技,本身又有庞大市场可以试误,是发展深度科技的绝佳场所。新创就没这麽幸运了,部份技术团队尚未商业化,对市场掌握度也不足多数等待被并购。有些新创背後有富爸爸撑腰可能好过一些,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成立10 亿星元投资基金以及孵化器协助团队商转,结合其他产业合作,提供团队最需要的应用场域。

▲淡马锡是新加坡深度科技新创的重要支持者

Image Source:facebook/Temasek

一个需要大资本烧钱的商业模式

深度科技本身并不是一种商业模式,但可以创造出各种商业模式,前提是需要投入钜额资金与时间,几千万上亿的投入只是基本,一般来说新创从成立到上市或被并购需要7-10年时间,深度科技的新创可能需要12-15年,企业很难接受资料科学家拿着论文写演算法,但在深度科技新创中这是常见的事:不断地尝试错误与开发新技术是他们的使命;一般创业家的年龄多落在20-25岁,深度技术则需要相当深入的学术知识,创业者多为博士级研究人员,因此年龄多分布在35岁後。许多企业与新创开始部署这个未知领域,由於深度科技的周期相当长,且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因此不提早部署很容易落後对手。

趋势观点/YouTube、脸书豪砸奖金力拼TikTok短影音 Google发布广告成效新算法

Image Source:Facebook

文/TenMax Tobey

趋势一|取消第三方 Cookie,Google 遭控「垄断」;Google Ads 预设转换归因改变,明年初全面启用

去年初,Google 宣布於浏览器中,逐步禁用第三方 Cookie,并将於 2022 年实现全面封阻,此举引起数位广告界一片譁然,质疑与不满声浪四起;为给予发布商、广告商和开发者更充裕的应对时间,以设计和建构可行的 Cookie 替代方案,Google 於今年六月发出最新公告,延後第三方 Cookie 退场大限至 2023 年底。

Image Source:Google Blog

尽管 Google 表示将研发「隐私沙盒」技术,协助广告主进行广告投放,业界亦已着手思索与打造 Cookie 替代方案(如:UID 2.0),然而,对於禁用第三方 Cookie 的争议从未平息。路透社 9 月 29 日报导指出,由广告商、发布商与科技公司组成的行业组织 MOW(The Movement for an …

开业半年累积15万用户!LINE Bank怎麽做到?这三大创新成纯网银优势

Image Source:LINE Bank

文/数位时代 高敬原

一转眼,今年已经进入最後一个季度,对台湾金融科技领域来说,纯网银的正式开行除了是一个里程碑,更是观察产业创新与变动的重要指标。

截至10月,LINE Bank开行满半年,若从金管会公布的数据来看,第二季的开户数超过15万户,超越乐天银行的5.8万,是目前客户数最多的纯网银业者,更是今年第二季银行业数位帐户成长的第一名。

金融业是受到严格监管的产业,对於才开门营业半年的银行来说,要看到特别、突破性的创新,其实很难,这半年的时间里,除了先把基本的服务、功能做好,LINE Bank也不断透过科技来优化体验,画出市场的差异性。

纯网银就像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Bill Gates)曾说过的,「金融服务必要的,但银行不是」,这句话说的是,金融服务的提供、取得已经不受限於实体分行,而是要在生活各处出现。听起来很美好,那麽在现实面,LINE Bank做到了哪些事情呢?

▲金融服务的提供、取得,在现在的时空背景下,已经不受限於实体分行。

Image Source:LINE Bank

创新一:升级帐号,不用读卡机

有办过数位帐户的读者,应该对於读卡机不陌生,若要提升非约定转帐限额,就必须临柜,或是用晶片卡读卡机读取自然人凭证才能完成,这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

对没有实体分行的纯网银来说,升级帐户的管道,就只剩下连接读卡机这唯一管道,这道流程没改善,实在很难说服客户,纯网银有任何不同之处。

因此,LINE Bank从2021年9月开始,启动优化线上帐户升级流程,用户只要拿「自然人凭证」,透过「近距离无线通讯(以下简称:NFC)」技术,将自然人凭证放在手机NFC感应区域读取,最快5秒就能做好身分验证,就能完成数位帐户升级,马上提升非约定转帐之转帐限额,过程中不需要电脑与读卡机,解放过去升级帐户的繁琐流程。

▲用户只要将自然人凭证,放在手机NFC感应区域读取,最快5秒就能做好身分验证。

Image Source:LINE Bank

目前,LINE Bank数位帐户每笔、每天、每月,跨行非约定转帐限额分别为1万、3万、5万元。用户升级为进阶帐户後,可拥有更高的非约定转帐限额,行动银行非约定转帐限额提升为每笔、每天、每月各为5万、10万、20万元。

NFC并不是特殊的新技术,平常在捷运、商店使用卡片感应付款,背後都是NFC技术的功劳。LINE Bank指出,过去从未有银行将NFC用於帐户升级,之所以可以实现这套创新,是因为内政部在2017年後发行的新式「自然人凭证」都有支援NFC,LINE Bank从9月起透过更新APP NFC感应元件,让NFC场景更多元化。

创新二:打造Chatbot智能客服体系

少了实体分行,以及行员的亲切问候,纯网银要如何在线上空间,将服务做出「人味」,是非常大的挑战。

为了强化线上客服功能,LINE Bank首先打造「双地点」客服中心,确保客服营运24小时不中断,提供数位智能、视讯、电话、文字四种客服服务方式。

最值得一提,是LINE Bank整合LINE的资源,打造完整Chatbot智能客服体系。业者表示,光是智能客服就已经可以解决超过八成以上客户进线问题,从开业到现在,智能客服累积讯息笔数已经超过200万笔,目前Chatbot运用「机器学习」以及「NLU自然语意理解训练」持续提升聪明度,迭代优化扩增知识范围。

会有这麽高的查询量,LINE Bank分析,是因为智能客服整合行销活动的结果。业者分析,智能客服不少是来自於「活动名额查询」这项功能,LINE …